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成果報告下載

  • line
  • plurk
  • 轉寄
  • 列印

99年發現「埤塘之美」、再生「千塘之鄉」

日期:2012/01/01

發佈單位: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

點閱率814

桃園縣素有「千塘之鄉」的美名,綿密分佈的埤塘及水圳,數量之多、密度之高,是世界上其它地區少有之景觀。此一埤圳網絡系統與桃園台地特殊的地質、地形息息相關,是整合水庫、河川、埤塘與水圳所建構而成的人文自然地景(圖一),不僅具有百年的歷史,也建構出桃園台地特殊的自然生態體系與聚落生活文化。

桃園台地區域內河流短促,雨水貯留時間甚短,可引用之水源有限,為此先民乃於台地傾斜起伏處鑿地築池,利用天然雨水貯存以供灌溉,此為眾多「埤塘」的緣起。在20世紀初葉,台地上可耕地面積約有27,000公頃,而貯水埤塘占地卻廣達八千餘公頃,數量達一萬餘處,可謂埤塘星羅棋布,因此舊時桃園即有「千湖之鄉」的稱號,為本地區之地景特色。日據時期(西元1928年)政府在大漢溪上游石門地方取水,並組合了132座河水堰、231個貯水埤塘、846.5公里之給水路,形成總面積2218公頃,總蓄水量6600萬立方公尺的桃園大圳灌溉總工程,成為桃園農田水利會中的最重要的灌溉系統。
桃園農田水利會灌溉面積於民國59年時,廣達34,568公頃,之後由於都市及工業發展,農田灌溉面積逐年減少,民國88年灌溉面積已減為25,967公頃,埤塘數量也減為三千餘口,其中大於0.5公頃的埤塘僅有八百餘口。經30年之時代演變,地景變化甚為劇烈,眾多埤塘在大環境之開發壓力下,正面臨著快速消失的危機,生態環境亦隨之受到嚴重衝擊與破壞。

除了因都市開發導致的埤塘消失危機外,原為農業灌溉用途的埤塘移用情況亦相當嚴重,約有六成現有埤塘成為養殖魚池,是水質不佳的原因之一。此外,水利會所管轄之渠道呈樹枝狀分佈,各種污染質往往匯集於同一渠道系統中,最後匯流於埤池時已是綜合性之污染,此種情形尤以灌排渠道兼用與迴歸利用地區最為明顯。

傳統農用埤塘所形成的水域環境同時也是許多水生動植物賴以維生的棲息地,然而由於上述諸多過度開發、不當使用、水質污染乃至於圳路堤岸水泥化等因素,造成埤塘之生態性漸趨低落,其所具備的功能與價值也逐漸遭受忽視,最後終於難逃遭受填埋消失之命運。幸而近年來政府部門和民間單位已逐漸體認水田、圳路、埤塘等濕地環境之生態功能,而埤塘之歷史文化與生態景觀價值尤為桃園當地最重要的資產。因此,如何改善既有埤塘之生態性,並藉以提昇其產業價值,同時能兼顧水資源保育以及社區居民生活面之參與,實為桃園台地埤塘新生利用之重要課題。

對此,桃園縣政府基於埤塘水圳的保存與活化,自民國93年起便提出「桃園縣埤塘水圳新生整體發展計畫」,除了從「整體性」—基礎制度架構之建立,更希望能提出「示範性」—指標性埤塘水圳之創意再利用。於94年完成「埤圳新生工程示範點整體發展計畫」,初步遴選桃園、中壢、楊梅、觀音等九處示範點;96年初於高鐵桃園站完成第一個示範埤塘-「青塘園」、97年完成第二個示範埤塘「桃園八德埤塘生態公園」;此外,桃園縣政府更推動全國首創「桃園縣景觀自治條例」(已發佈實施)及「桃園縣埤塘水圳保存及獎勵新生利用自治條例」(附件三)之立法,作為埤塘水圳新生利用之示範,重新拉近埤塘與人們的距離。而龍潭鄉公所之八德村境內大半與乳姑山區重合,擁有豐富的景觀資源,而境內濕地密度高,孕育著多樣的水岸生態,附近更有數口瀕臨絕種的國寶級萍蓬草原生埤塘,為當地最珍貴的資產。

本計畫係由桃園縣政府與龍潭鄉公所、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中原大學景觀學系、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聯合提案,延續與推展桃園「千塘之鄉」願景,針對歷年來桃園縣政府致力於濕地復育與埤塘特色營造計畫,進行接續性之工作。預計以四年為執行期程,以桃園全縣埤塘水圳,進行長期與全面性之操作研究、推廣教育,同時藉由取得數個現有重要埤塘的管理權,透過社區參與營造及認養之方式,使其成為具有生態改善、水質淨化、學術研究、推廣教育、工法展示、景觀美化、社區參與等多重功能的埤塘生態工法示範園區,藉以落實埤塘永續經營、開展桃園縣發展出整體國家級濕地價值,進而朝向世界級特殊埤塘重要資產地景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