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電子公報

點閱率6112

環境教育推廣

日期:2022/12/27

ISBN:

一、 棲地改善及保護

圖1紅樹林清除前(上圖)、清除後(下圖)
香山濕地過去未有原生紅樹林,58年因海埔地開發引入水筆仔及海茄苳種植,不料紅樹林快速擴張,擴散達300多公頃,造成灘地泥化、生態改變、河口阻塞等負面影響。有鑑於此,新竹市政府於96年起,逐年砍伐清除紅樹林以還原香山濕地棲地,歷經12年陸續清除紅樹林400多公頃,終於在108年清除完成(圖1)。

圖2一級保育類黑面琵鷺停留於香山濕地
近年來香山濕地已逐漸恢復原始的泥灘濕地,魚蝦蟹貝類等底棲生物數量亦逐漸增加,連帶吸引許多過冬候鳥前來覓食與棲息。今(111)年4月紀錄有20多隻「國際明星鳥」黑面琵鷺造訪香山濕地(圖2),8月香山濕地調查更發現8隻稚鱟(圖3),創下香山濕地紀錄,這些看似簡單的數字卻代表著香山濕地棲地環境逐步復原的成果。

圖3香山濕地調查發現有雉鱟
紅樹林清除後,少了林木阻擋,遊客的視野更加開闊,只要好天氣就能近距離賞鳥及觀察濕地生態,民眾還可以利用新竹市政府沿岸設置環境教育及服務設施,如金城湖賞鳥平台、海山漁港觀海平台、賞蟹步道、濕地生態館等,深入了解香山濕地的美好。

二、 香山濕地

圖4香山濕地
新竹市香山濕地範圍北起客雅溪出海口(港南金城湖),南至海山漁港的海岸濕地,全長13公里,潮間帶最寬可達2公里,面積約1,768公頃,為北臺灣西北海岸最大的海岸型濕地(圖4),於85年獲國際拉姆薩公約組織會議列為「東亞水鳥保護網」一環。為了提供更多保護濕地的法源依據,新竹市政府於90年將香山濕地範圍公告為新竹市濱海野生動物保護區,內政部更於100年公告為國家重要濕地。
香山濕地生態豐富,有北臺灣現存最大的蚵場,亦是臺灣沿海招潮蟹族群最繁盛的泥灘地,由於具備了豐富的魚蟹資源,因此亦有許多水鳥聚集,每到水鳥遷徙季節,各地南遷避冬的候鳥會選環境較好的香山濕地作為第一個休息站,極富生態及環境教育意義。

三、 濕地觀光設施

圖5金城湖鳥況
香山濕地擁有豐富的自然環境教育資源,新竹市政府為了推廣濕地生態及休閒活動,沿著濕地岸際建設17公里自行車道,供都會民眾於假日閒暇之餘從事腳踏車運動,在運動中體驗濕地優美風景。
近年來,社會大眾對於認識環境生態的需求日益提高,更期待深入認識在地文化及生態環境。現場觀察動物生態是最直接且深入體驗環境教育方式,如何兼顧直接觀察及降低干擾野生動物作息是推動環境教育的重大課題。
為了提供民眾深入體驗香山濕地的美好景觀環境與生態活動並同時兼顧週邊社區發展,新竹市政府思考透過對香山濕地的整體規劃,整合香山濕地現有自行車景觀道路、景點及在地社區,規劃香山濕地專屬觀光軸線,發展具香山濕地特色的生態旅遊方式。
(一) 金城湖賞鳥
金城湖是位在大片防風林內且水草茂盛的淺水湖,因其可避風且魚蝦資源豐富的優勢,聚集了多種水鳥及候鳥,是北臺灣熱門的賞鳥景點。
今年自9月底起,已陸續有許多候鳥前來報到,包括花嘴鴨、寒林豆雁等身影,渡冬主鳥群也將於11月開始抵達,已吸引愛鳥人紛紛前來搶先觀察候鳥生態。此外每年春天亦有鷸鴴科等16種以上數千隻水鳥北返過境湖區,加上湖區留鳥,共有45種以上鳥類會在這裡展現身姿。湖區除了是黑面琵鷺等候鳥躲避氣流的避風港,還是高蹺鴴最好的育雛場,上千隻高蹺鴴群起飛舞的壯觀黑白潮,更吸引了許多賞鳥人及遊客聚集觀賞(圖5)。
金城湖設有賞鳥平台及賞鳥牆,作為賞鳥遮蔽使用,讓民眾賞鳥時可以降低對鳥群的驚擾,以達兼顧生態保育及觀光之目的。

圖6濕地生物-弧邊招潮蟹(左)、臺灣旱招潮(右)
(二) 生態館與賞蟹步道觀察濕地生態
香山濕地是臺灣沿海招潮蟹族群最為繁盛的泥灘地,在此繁衍生存的蟹種類繁多,包括弧邊招潮蟹、斯氏沙蟹、臺灣旱招潮及清白招潮蟹等(圖6),每日退潮前後1小時,大量的招潮蟹出來覓食活動,大量螃蟹形成的螃蟹海景觀,成為新竹市觀賞招潮蟹的生態必遊景點。

圖7賞蟹步道與濕地生態館
香山濕地的泥灘地特色除了提供螃蟹適宜的居住環境外,其不便行走的性質也限制了民眾大量進入的可能,為了讓民眾可以更為清楚便捷的觀察螃蟹活動,同時降低觀察活動帶來的人為干擾,新竹市政府於海岸邊建設一座深入濕地腹地的賞蟹步道(圖7),利用友善的建築方式,讓人類的造訪不打擾濕地生物的生活並減少民眾誤入保護區的機會,保留自然生態的復原力,可以滿足兼顧自然生態與民眾環境教育的需求。
步道旁由原海巡安檢所改善而成的濕地生態館,作為賞蟹步道服務中心,內部提供濕地生態介紹及展示,並於假日安排志工導覽,提供參訪賞蟹步道的民眾導覽解說及基本服務設施。

四、 社區參與互動

圖8藝術季作品- 築巢計畫(左)、世界放大器(右)
沿岸濕地是全球基礎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之一,特殊及嚴峻的溫度、鹽度等環境落差,使濕地的動植物相簡單,但可育孕的生物量卻非常龐大。香山濕地早期即為附近居民賴以為生的天然漁場,至今仍然存在北臺灣最大的養蚵產業。
然而近年因環境變遷以及產業結構的改變,漁村人口外流與老化是已經發生的現象。為活化及培植漁村社區的地方創生力,推動香山濕地環境教育活動及結合社區參與的人文教育資源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新竹市政府積極改善服務設施及建設便利觀察香山濕地生態的場所,並結合社區資源辦理在地活動,透過打造香山濕地專屬特色遊憩環境,吸引遊客來訪,同時活絡在地社區經濟。
(一) 金城湖秋水鳥季
新竹市政府與在地新竹市野鳥學會合作,於每年秋季候鳥南下渡冬時節,於金城湖辦理秋水鳥季生態導覽活動,活動設置各生態主題並安排專業解說員駐站、架設單筒望遠鏡供觀賞野鳥、螃蟹、植物外,並結合闖關遊戲,提高民眾興趣,同時提供相關資訊和摺頁,規劃出一個兼具生態保育與休閒賞景的親子活動,帶動民眾對自己的土地多一份認識,對本土環境生態多一分關懷,也提升觀光活動的知性品質,兼顧環境生態保育及觀光休閒。

圖9藝術季合作串聯地方特色-天后宮香火袋(左)、在地社區農產品(右)
(二) 香山濕地藝術季
香山濕地藝術季自109年起,至今已進入第3年,第1年於賞蟹步道周邊初試設置2件藝術作品,第2年擴大沿著濕地沿岸作為展場,以「海有來過」為主題,以7件藝術作品展陳一幅海洋文化、濕地保育、環境藝術共生的藍圖;今年,展場不僅聚焦於濕地,更串連山中農村,特別企劃「山海串連遊香山」遊程,以不同的創作視角採集地方,演繹香山多元的地理、人文與物產,打造6件為土地而生的作品,從濕地到農村、從人文到經濟,為參與者進一步打開體驗香山在地的入口,以走讀藝術作品的形式,搭起人與環境之間的連結(圖8、9)。

五、 結語

新竹市政府致力於香山濕地生態環境的改善及維護,期望透過香山濕地友善體驗設施一系列的改善措施及活動規劃,可提供社區新的就業機會,同時所創造的生態旅遊人潮,也將成為社區潛在顧客,為社區的商業活動注入一股活水。
以生態旅遊的角度,讓人與自然及環境共生,市民能深度認識濕地自然和當地文化生活,並且將濕地保育的成果展示給市民知悉,落實生態教育,讓香山濕地不只串連整個新竹海岸,更深入平原到淺山,創造一場豐盛的生態與人文之旅。